12月1日晚《经济半小时》报道,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江苏、广西骗套水稻侧深施肥机补贴问题,反映不法企业及有关人员串通,以非法获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为目的,实施涉嫌违法违规行为。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当即责成河南、江苏、广西等省(区)农业农村部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迅速开展核查,依法依规严厉查处涉事企业及有关人员,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联合纪检部门对基层补贴产品核验等工作进行调查,发现问题依法依纪给予严肃处理。12月2日,农业农村部工作组分赴有关省份,对核查处理工作进行督促指导。
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目的是让农民在购买农机具时享受到实打实的优惠,也使我国的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得以不断提升。但近期《经济半小时》栏目接到群众线索,在一些地方,有人动起了农机购置补贴的“歪心思”,把这笔钱当成了“摇钱树”。
农机公司只做一款产品免费送
实则为了骗取国家补贴
十月中旬,江苏各地陆续进入了秋收秋播的时节。但在兴化市大营镇的一些农户家中,记者看到,本该在地里使用的施肥机却被闲置在库房里。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些机器都是当地的农机经销商送来的,已经在库房里放置了两年多。记者注意到,施肥机的铭牌上所显示的生产厂家是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日期为2021年6月。
种植户告诉记者,这种水稻侧深施肥机能转动,但是效率很低,正常机器一天能作业40亩,这种机器也就十几亩,而且经常卡机,所以这些机器都被大家搁置起来,大家甚至把这种机器叫做“僵尸农机”。
这种水稻侧深施肥机市场价格从一万多元到两万多元不等,但在农户眼里却毫无用处。
在江苏扬州江都区樊川镇上,记者也见到了同款施肥机。销售人员直言,这就是做补贴的。
同样,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一家农机有限公司,多台标注着“赛腾农机”字样的施肥机也是用来做“活动”的。
江苏镇江润扬农机销售人员:我们搞“活动”就是为了国家补贴,这台机器送给你,不用你掏钱,补贴是到你个人账上,你把补贴款给我。
经销商告诉记者,购买的农户在补贴发放之后,需要将资金如数返还给经销商。
虽然,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申请和领取有明确的规定并不断进行规范、优化,但这些农机补贴资金却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使国家的惠农政策大打折扣。
在江苏省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信息实时公开平台上,记者发现,截至2023年11月,镇江润扬农机有限公司所销售的河南赛腾侧深施肥机已经有175台申请了国家农机补贴,每台补贴额为5000元,其中153台已经结算完成。
从补贴的账面上看,这些施肥机的销售价格为12000元至19000元不等,经销商只拿回了5000元的补贴金额,这是亏本买卖吗?泰州市兴化凯盛农机负责人告诉记者,河南赛腾只生产这一款产品,就是专门做补贴用的,所以厂家给经销商的出厂价也远远低于市场行情。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凯盛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健:机器说实话就是为了做补贴,没什么用,给我的价格便宜,3000元一台。
如此说来,每台机器经销商能挣2000元。但采访中,泰州市兴化凯盛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人刘健向记者透露:各地对农机补贴的政策不尽相同。以侧深施肥机为例,有的县市除了国家补贴的5000元之外,还有地方补贴。他所在的泰州市兴化市,这几年对侧深施肥机都有5000元的地方补贴,这样一来每台机器他就能净赚7000元。
畅销榜第三名的农机制造企业却“杳无踪迹”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2023年年初,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2年农机畅销榜当中,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还位列施肥机畅销榜第三名。
然而,当记者赶到这家企业在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上登记的地址——河南省邓州市的农机大市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家企业。
在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中,2022年12月5日,河南邓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而将这家企业标注为“经营异常”。
记者在企业的工商注册信息中了解到,2021年4月1日,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由邓州市创新食品有限公司变更而来,同时,投资人从韩龙变更为了李钢。
2021年5月,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对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所送检的两台样机进行了一致性、安全性、实用性和可靠性评价,其鉴定结论为该机型符合农业农村部推广鉴定大纲,鉴定结论为通过。这意味着这样的农机可以进入市场销售并根据补贴政策进行补贴申请,这也是刘健等经销商可以销售这款农机的依据。
采访中,刘健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所谓的鉴定,只看送检的机器。厂家只要拿几台真正可以使用的机器去送检,机器能使用,就能获得相应的鉴定报告。而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销售的机器能不能用,鉴定机构并不负责。
公开平台上,仅在江苏,目前就已经有超过620台河南赛腾的机器进入了补贴名单,在能查询到的公开数据中,已经申办国家补贴的河南赛腾侧深施肥机就已经超过了1100台。按照每台5000元的国家补贴金额计算,光是这一款农机就要占用550万元的农机补贴资金。
记者调查中发现,经销商和农户之间根本没有购买机器的资金往来,发票也是虚开的,但经销商却有恃无恐。在实践中,地方主管部门具体是如何监管的?记者就调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联系了当地农机管理部门。
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找我没有用,因为我们市级不发放购机补贴,我们是管理购机补贴,以县为单位来发放,所有国家的钱都要到县里面去。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我们负责发放补贴,重点是把关真实性。只要把机器买回去、有材料,就没办法界定对方是否作假。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与有关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农机补贴政策实施风险防控,不断强化管理要求,制定出台补贴产品违规经营行为处理办法、补贴机具投档工作规范、补贴机具核验工作要点等一系列制度,并指导各省出台细化一系列相关规定,严肃查处补贴产品经营违法违规行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在督促指导有关省份开展严肃核查处理的同时,还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机补贴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推动各地落实落细补贴产品核验、鉴定等各项措施,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对此类问题坚决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央视财经)
【人才强国新征程】
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东北地理所团队:
用智慧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许天舒
肥沃的黑土地,是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资源,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说出了黑土地的肥沃,但在长年的深度开发和重点利用中,黑土地也免不了变薄、变瘦、变硬。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主动“揭榜挂帅”,集结院内27家研究所和院外71家单位,筹划“黑土粮仓”先导专项重大科技任务,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打造了7个万亩级示范区,构建了区域适宜性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
在这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中,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担任先锋军。作为专项负责人和前线总指挥,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带领一支支科研攻关团队将热爱与信念“种”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
1.在盐碱地上奋勇拼搏
“大风卷起层层黄沙,沙粒击打着脸颊,又随着呼吸进入鼻喉,一不小心就会钻入眼睛。”东北地理所研究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吉林西部)示范区负责人黄迎新,回想起多年前筹建大安(吉林西部)示范区长岭站时感叹,“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盐分重、碱化度高,农作物很难生长。”
“长岭可不仅仅是刮大风!因为草木难生,夏天,蚊虫围着人转;因为地广人稀,冬天,挡不住的寒风吹得人骨头都发凉。”团队成员李强说,面对这么艰苦的条件,队员们却越战越勇,平均每年在长岭站工作约80天,最多的一年达130天。他们不仅令长岭站焕然一新,还不断优化着与良田、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农业种植大安模式,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取得了突破。
“风雨兼程是野外工作的家常便饭。”李强说,“土壤呼吸监测实验是收集数据的重要途径,监测期为每两小时1次、连续监测24小时。有一次,团队在野外顶着烈日检测了一整天,结果晚上突然下起暴雨,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大家坚持在暴雨中完成了最后两小时的监测。”
2021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启动当年,团队探索出“埋秸秆造旱田”盐碱地治理新模式。黄迎新介绍:“通过实施秸秆改良盐碱地技术,原来没办法种植玉米的重度盐碱地可实现亩产玉米约300公斤,是当地平均产量的74%~94%。”
2023年春天,团队又对该技术进行了调整升级。秋天,丰收的喜讯传来。经过测产,位于吉林省长岭县的45亩试验田,借助“埋秸秆造旱田”盐碱地治理新模式,在改良成本从两万元每公顷降低到7200元每公顷的前提下,亩产达到了341.77公斤。
令黄迎新和团队成员欣慰的是,随着试验田喜获丰收,当地群众渐渐明白了科学种田的重要性,不仅主动询问试验田的相关研究,还帮忙看守试验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提出合作意愿,大家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黄迎新说。
2.精心为黑土地做“体检”
在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心里,2023年4月26日到5月5日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东北地理所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16家单位以及“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其他团队,在三江示范区友谊农场开展了一场黑土地航空飞行综合观测实验。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共组织卫星15颗,过境达120次,使用航空遥感飞机搭载多种高精尖设备在天空进行观测,还组织地面近百人的大部队一同实施黑土地天空地立体监测。”刘焕军说,多频次的全面“体检”提高了黑土地耕地产能与质量监测能力,构建出黑土地耕地档案,建立了黑土地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黑土地”和农场黑土地资源“一张图”。
“队员们每天早上5点就要前往试验田,赶上洪涝就得穿着靴子蹚过及膝的水,水灌进靴筒,就像腿上绑了沙袋走在沼泽地里一样。每个人还要提着两个设备采样,腾不出手扒开玉米叶子,大家就用头顶出了一条路,脸上免不了被叶子划伤。晚上回寝室,刷掉靴子里的泥,就得晚上12点多了。第二天早上5点,又要开始新一天的采样。”团队成员王轶昂说。
如今,团队已经完成了友谊农场近200个样方的地面调查工作,为摸清测区黑土地土壤与耕地质量家底,诊断黑土地土壤与耕地质量及退化状况获取了科学数据。
依托于“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打下的良好基础,2021年11月,刘焕军负责的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正式立项,项目将首次得出黑土地耕地质量的天空地完整监测数据,为东北地区的黑土地耕地“保驾护航”。
3.坚守一线发挥巾帼力量
眼镜后面是一双带笑的眼睛,说起话来温和而亲切。谁能想到,这位知性而温婉的女士,不仅自己做科研,还带着一群女性科技工作者顶着严寒和酷暑,在黑土地上奉献着青春。
“我们团队从2001年开始,就从事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建立了东北黑土区第一个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梁爱珍介绍,2021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打响,她又作为“薄层退化黑土保育与粮食产能提升长春示范区”负责人,带领巾帼队伍继续把论文书写在广袤的黑土地上。
团队成员黄丹丹说:“我常常在早上醒来时,看到梁爱珍老师凌晨三四点发来的消息。这么多年,我对梁老师的印象就没有变过,她仿佛就是为科研而生的,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科研的事情。”
因为设备需要人工输入参数、完成设置,所以每一次野外测量,团队成员都全程坚守。“夏天,蚊虫一层层地围在身边。更令人害怕的是夜里有野生动物的影子闪过,看不清是什么,也不敢看。”黄丹丹说,“这都还好,最难的还是冬天。”
冬日里的吉林,黑土地已然结冻。拎着设备和大量的备用电池,梁爱珍带着团队成员,在空旷的雪地里穿行。“最冷的一次,接近零下30摄氏度。我们虽然穿着两件羽绒服和厚厚的雪地靴,贴着暖宝宝,但还是感觉寒风钻进毛孔里,冰冷刺骨。”黄丹丹回忆。
“尽管我们团队有75%的成员是女生,但每一次实地测量,她们都和男生一样坚持到底,只为了拿到更准确、更完整的实验数据。”梁爱珍骄傲地说。
而团队的成绩也值得骄傲:“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万亩示范区逐渐落地,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事业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团队多年的努力下,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1%~0.5%、土壤入渗速率提升44%~69%,粮食平均增产10%,成本节约10%~20%;团队关键技术入选2023年吉林省农业主推技术。
“接下来,东北地理所将继续开展集中攻关,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提供更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借助‘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大幅推进吉林2035年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的进程,推动我国粮食产能和农业强国建设再上新台阶。”姜明说。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